在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做“文人相轻”,意思是文人之间往往难以和睦相处,因为文学的好坏因人而异,各人有各自的审美与评价标准,这也让文人的竞争和互不服气变得显得尤为常见。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味着每个人在文学上的成就都难以被单纯排名,因为每种风格和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正因如此,中国的现代文学界,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竞争局面,尤其是在建国后的文学巨擘们之间。
提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星,鲁迅与郭沫若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鲁迅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影响力几乎无人能及。郭沫若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在鲁迅之下。鲁迅被尊为文学界的泰山北斗,郭沫若则屈居第二。然而,奇怪的是,尽管这两位大文人几乎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在笔墨上对彼此展开激烈的攻讦,却始终没有见过面。彼此间的隔阂与争斗几乎成了中国文坛的一种“标配”,也深刻体现了文人的傲气与自尊。
有趣的是,当鲁迅去世时,郭沫若却以极为真挚的语气写下了感人的挽联,表达了他对鲁迅的尊敬。这一反常举动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长期以来,郭沫若与鲁迅的关系一直是敌对的状态,然而在鲁迅的离世之际,郭沫若显得格外感伤,写下的挽联更是充满了对鲁迅的敬意。这也让人不禁思考,文学界的激烈竞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深深的敬重。
展开剩余79%两人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1920年。当时,39岁的鲁迅已经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且《狂人日记》已发表两年,他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尤其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鲁迅的作品成为了许多青年学子的精神食粮,他的思想和文字成为了当时的革命风潮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鲁迅的作品尖锐、犀利,他对社会的批判深入人心,特别是他对旧社会底层人民的刻画,显然触动了广泛的社会情感,尤其是在思想逐渐解放的年代,鲁迅的作品与思想更是成为了许多人争相学习的对象。
然而,同样在1920年,郭沫若则刚刚步入文坛,虽然他才刚刚开始展现才华,但并没有像鲁迅那样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彼时,他正在翻译《浮士德》并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在郭沫若眼中,鲁迅的文字过于尖锐,他认为鲁迅对底层人民的描写带有浓重的阶级优越感,甚至觉得鲁迅的作品内容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共鸣。郭沫若更倾向于通过文学追求个人的理想与发展,而非直接批判社会的现状,这使得他和鲁迅的观点大相径庭。
从某种角度来看,鲁迅的作品意图深刻,目的是唤醒国人的觉醒,尤其是对封建社会底层的深刻描写,目的是通过批判揭露社会黑暗面。而郭沫若,作为年轻的才俊,依赖于个人奋斗和理想主义,尚未完全意识到社会深层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当时那种“英雄救国”的思想背景下,鲁迅的批判性作品显然与郭沫若的文学理想产生了冲突。两人之间的分歧由此加深,甚至在郭沫若创办的“创造社”中,鲁迅的作品成了首要批判对象。
面对郭沫若的指责,鲁迅并没有因此生气,反而显得宽容大度。他认为郭沫若的行为过于激进,过于为“流量”而做文章。鲁迅对郭沫若的“过激”反应显然不以为然,但这种宽容态度并未让郭沫若感到轻松。相反,郭沫若也因此心生愧疚,毕竟他和鲁迅同样是留学日本的学者,年龄相差不大,甚至在文化背景上也有些相似。于是,他提出了与鲁迅合作办报的建议,二人共同开办了《创造周报》。然而,由于文风的不同,以及一部分留日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排斥,二人的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真正使两人关系彻底破裂的是“4·12政变”。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批判蒋中正的文章,并因此被迫流亡日本。在这一过程中,郭沫若的支持者们再次批评鲁迅,认为他在背后落井下石。鲁迅不甘示弱,立刻在文章中回击,使得两人的争执愈加激烈。郭沫若对鲁迅的批评认为鲁迅站在反革命一方,而鲁迅则指责郭沫若政治上的立场过于激进。
尽管两人在个人恩怨上激烈对抗,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其实是相同的。在家国大义面前,他们都支持革命,都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而不断努力。尽管如此,郭沫若始终未能在这场纷争中占得上风,鲁迅在文坛的地位稳固无比。
1930年,左翼作家联合会的成立,让鲁迅成为了其中的领军人物,许多曾经批评过他的作家都纷纷向他低头。但郭沫若依然无法放下过去的恩怨,最终与鲁迅保持了距离。两人之间的争斗,已经从文学的较量变成了个人情感的纷争。在面对彼此时,他们并非单纯的对立者,而是因各种理念差异而陷入了无尽的拉锯战。
1936年,鲁迅病逝,郭沫若得知这一消息时,心情复杂,内心充满了失落与孤独。他深知,鲁迅是一位无法超越的文学巨人,自己的一生也未必能赶超他的成就。最终,郭沫若写下了那对广为流传的挽联:“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这挽联情真意切,虽然有些人觉得它过于肉麻,但它无疑代表了郭沫若对鲁迅深深的敬意和惺惺相惜。
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文人恩怨,最终也随着鲁迅的离世而画上了句号。但这并非是对两人关系的结束,而是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共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配资查询网,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