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 来
本文所引用内容均有可靠来源,具体信源列于文章末尾,请理性阅读。
有没有一件事,值得你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做呢?
刘汉青,这位年过六十的数学爱好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毫不犹豫——他一生要做的,就是验证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自从他年仅16岁时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便深深扎根在他的内心。虽然他未能完成学业,却始终未曾放弃,几十年如一日,他与世隔绝,生活几乎全部围绕着一个目标:哥德巴赫猜想的验证。
展开剩余81%如果有人问刘汉青未来有什么打算,他依然会坚定地回答:“哥德巴赫猜想。”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原本可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甚至有人称他为“数学疯子”,认为他的人生已被浪费。可是,也有很多人对他坚守一生理想的执着和勇气表示敬佩与钦佩。那么,这样的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也许,刘汉青自己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让我们走进这位用一生时间坚持理想的刘汉青,感受他那充满挑战与无奈的生活。
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考上大学,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那个年代,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并不多。教育普及程度远不如今天,高中、大学的入学门槛很高。对于一个乡村孩子来说,能够参加高考,甚至考上大学,那几乎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对于刘汉青所在的村子来说,他考上大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新闻,村里人几乎都为他骄傲。要是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老一辈人常常说:“这下祖坟都冒青烟了。”
尤其是他考上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加令人瞩目。哈尔滨工业大学,那时被称作“工程师的摇篮”,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南交大,北清华,最先进的哈工大”,这样的话在当时流传甚广。全国的六所国家重点大学中,五所都在北京,而哈工大则是唯一一所位于北京之外的重点大学。它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工程师,几乎每一个航天工程师都可能是哈工大的校友。所以,当刘汉青以16岁的年纪考入这所名校时,无疑代表着他在学术上的非凡潜力。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如果刘汉青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他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能在职场上大展宏图。可以预见,毕业后的他将拥有一份铁饭碗,甚至可以凭借一项重要的技术成果,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声名显赫。然而,刘汉青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他选择了数学,选择了哥德巴赫猜想。许多人认为这是“误入歧途”,因为他当时所选择的专业是建筑材料学,这个专业看似更为务实,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数学的热爱,尤其是当他看到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后,他的数学梦想更是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
数学的世界,对刘汉青来说,就像一片神秘的海洋,数字和公式的美丽令他着迷。从高中时期,他就开始迷恋那些数字中的规律和内在的美感。在他看来,数学不单单是冷冰冰的符号,它蕴藏着自然和宇宙的秘密。于是,刘汉青的痴迷愈发深沉,他甚至不顾将来可能失去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数学的研究。
大学四年,刘汉青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数学的学习和演算上。他不再关心建筑材料学的课程,甚至对自己的学业完全放弃了。每天,他都沉浸在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无尽的演算中,纸上写满了公式,房间里堆满了计算的草稿。朋友和老师们曾多次劝他回心转意,但刘汉青对这些劝告置若罔闻。他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结果可想而知,刘汉青没有完成学业,只拿到了肄业证书。当他回到家乡时,他不得不面对村里人的质疑和嘲笑。那些曾经对他寄予厚望的人,现在看到他没有毕业,内心自然充满失望和不解。可是,刘汉青并不在乎这些外界的声音。对于他来说,哥德巴赫猜想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无论是否毕业,他依然坚定不移地研究数学,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
生活并没有因为他放弃学业而变得容易。毕业后,刘汉青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从事家务工作,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数学研究上。家中堆满了他的数学草稿,甚至连房间也显得有些杂乱。至于日常生活,他几乎没有太多顾虑。他靠父母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而父母因为年事已高,也早已无法再为家里提供支持。于是,刘汉青不得不依赖低保度日,每个月的400元低保成了他唯一的收入来源。
然而,尽管刘汉青的生活简朴,甚至可以说是贫困,他的内心却始终没有失去对数学的热爱。他的事迹引起了许多曾经的同学的关注,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在听到刘汉青的故事后,都不禁为之动容。虽然他们自己也曾拥有过对学术的热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早已迷失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会压力中,无法像刘汉青那样始终如一地坚守初心,专注于自己的热爱。
对于刘汉青的选择,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他过于固执,放弃了家庭和现实的责任,而有些人则认为他展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匠人精神,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或许,这样的选择并不完美,但他那份忠诚于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在今天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只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也许才能拥有一个不同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配资查询网,配资平台哪个软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